工作動態(tài)
您當前所在位置是:工作動態(tài) > 今日時政
陜西雕刻藝術一條街的精彩
發(fā)布時間:2023-02-09     作者:   來源:陜西日報   點擊量:368   分享到:
字號:

從西安朝陽門地鐵C口進入,你會意外發(fā)現(xiàn)這兒竟“藏”著一條藝術街區(qū)——陜西雕刻藝術一條街。這里匯集了眾多陜西雕刻大師,陳列的藝術品令人拍手叫絕。

在這條長200多米的街區(qū),所有商家都是免費入駐。陜西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同彥莊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相統(tǒng)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jīng)濟政策。我們協(xié)會攜手華東萬悅城打造了陜西雕刻藝術一條街,吸納了玉雕、牙雕、木雕、核雕、蛋雕以及寶石鑲嵌等領域的手藝人,并為他們免費提供場地,以推動行業(yè)發(fā)展?!?/p>

非遺蛋雕代表性傳承人郭書清,就入駐了陜西雕刻藝術一條街。

蛋雕是種視覺藝術。它融雕刻與繪畫于一體,運用了復雜多變的雕刻技法如陰刻、陽刻、浮雕、套雕、鏤空、鑲嵌等。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在喜慶婚娶、祝福慶壽、喜得貴子時,為圖吉祥如意,就有贈送紅雞蛋的習俗。經(jīng)過多年演變,彩蛋工藝逐步提高。如今,人們將禽蛋鉆孔掏空,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形成了具有較高欣賞價值的藝術珍品。

在“書清非遺蛋雕”展柜前,郭書清用鴕鳥蛋、鴯鹋蛋、鵝蛋、鴨蛋、雞蛋等原材料雕刻出的大小不一、巧奪天工的蛋雕作品令游客驚嘆不已。

郭書清出身木刻世家。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木匠,有著一手雕梁畫棟的好手藝。郭書清從小耳濡目染,對雕刻產(chǎn)生極大興趣。而在首次接觸蛋雕后,他便不可自拔地陷了進去。

“不管是石雕、木雕還是蛋雕,基本技法都是一樣的,只是材質(zhì)不同?!惫鶗褰榻B,“因為蛋殼太易碎,我剛開始做蛋雕時,10個就會弄壞9個。”

進行蛋雕時,一開始蛋殼是個整體,越到最后,隨著鏤空的范圍變大,支撐點越來越小,就更容易破碎,前功盡棄。但正是因為這樣,蛋雕時常給郭書清帶來一種石破天驚的感覺。

最令郭書清引以為傲的蛋雕作品是“紅心向黨”和“義勇軍進行曲”。

“紅心向黨”由兩個鵝蛋組成心形,每個鵝蛋上又用鏤空和浮雕的技法刻出一大一小兩顆心,整件作品底座由半個刻花雞蛋殼組成。

郭書清在“義勇軍進行曲”這件蛋雕作品上雕刻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五線譜和歌詞。郭書清告訴記者:“在刻五線譜時,有的音符若是刻出來,很容易讓蛋殼碎掉,不刻的話又怕影響譜子的完整性,于是我多次請教專家給我意見?!?/p>

“義勇軍進行曲”這件蛋雕作品用時一個月完成,在陜西省工藝美術書畫精品展和在黑龍江舉辦的全國蛋雕作品展上獲得金獎。

作為陜西人,郭書清致力于通過蛋雕作品傳播陜西文化。展柜里展出的一件“大美三秦”作品,上面鏤空的鵝蛋套著雞蛋,鵝蛋上雕刻出了西安市花石榴花的造型,以及旅游名片鐘樓的造型,雞蛋上則刻著篆體“秦”字。

平日里,郭書清會帶著他的作品進校園,和孩子們分享這一非遺文化。他說:“我想讓孩子們通過我的蛋雕作品,了解中國的工匠精神,學習一種精益求精、堅持到底的人生態(tài)度?!?/p>

同樣入駐陜西雕刻藝術一條街的還有工藝美術大師黃樹立。

駿馬飛馳、李白醉飲、悟空騰空……一個個形態(tài)各異、逼真?zhèn)魃竦男蜗?,展現(xiàn)在展柜之中。黃樹立是非遺核雕技藝傳承人,研習雕刻技藝已有20余年。一個個不起眼的果核,在他精湛的雕刻技術下,成為精巧的工藝美術品。

黃樹立說:“作為非遺傳承人,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推廣、宣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些年,我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傳統(tǒng)工藝?!?/p>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黃樹立說:“希望有機會可以到國外展示核雕作品,讓世界看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p>

陜西雕刻藝術一條街里別有洞天。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在一根直徑0.08毫米的發(fā)絲上竟然能雕刻出世間百態(tài),呈現(xiàn)出一個微縮世界——這便是微雕大師楊沙洋的絕技。

“對我來說,一根白發(fā)就好比一張白紙,我可以在上面寫字畫畫。只不過,我的作品需要拿顯微鏡才能看到?!睏钌逞笳f,“我希望能在西安找到對微雕感興趣的人,把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p>

在這條神奇的街區(qū)里,像郭書清、黃樹立、楊沙洋這樣的工藝大師還有很多。他們本著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熱愛和堅守,聚集在一起。他們有著一樣純粹的夢想,就是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得更遠、傳得更久。(記者:師念 李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