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是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的一個拐溝村,距溝口鎮(zhèn)政府東南約5公里,現(xiàn)轄7個村民小組。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并入了黨,后來又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在這里勞動生活了7年。時隔50年,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這里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感人場景,鄉(xiāng)親們仍記憶猶新。
當年與習近平來梁家河村插隊的還有北京八一中學的14名知青。那時,梁家河村分為上隊和下隊。5男4女9名知青被分在上隊;習近平和其他5名男知青被分到下隊,6人一起住進了劉金蓮家。習近平住的是靠右手的第一孔窯洞。住了一段后,因劉金蓮家人多,窯洞緊張,便搬到了溝對面呂侯生家。再后來,村上為知青專門修建了6孔石窯洞,習近平等知青都搬了進去,一直住到離開梁家河村。
初來乍到的習近平對這個即將安身的村莊兩眼陌生。他生在大城市,長在大城市,從未接觸過農村和農民,更未體驗過農村的勞動和生活。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但是,這些并沒有嚇倒習近平。他謙虛好學,敢于吃苦,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很快就掌握了掏地、送糞、播種、收割、攔羊、砍柴等簡單的勞動技能,習慣了農家生活;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融入了村民中間,與鄉(xiāng)親們打成了一片。
梁家河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也沒有小看和嫌棄這些北京來的娃娃們。那時候,正是陜北最困難的時期。村里一下子添了這么多人口,就等于在老百姓的碗里爭飯吃。然而,梁家河村人張開了博大的胸懷接納了習近平和北京知青們,讓他們吃最好的飯食,干最輕的農活,像自己的娃娃一樣疼愛著他們。
在鄉(xiāng)親們的眼里,習近平謙和,對人真誠,說話語速較慢,思想積極,勞動賣力,干什么都有板有眼,非常能干。習近平愛和群眾開玩笑,勞動間隙,往往喜歡與年輕小伙子摔跤,三個兩個都拿他沒辦法。習近平的表現(xiàn)在村里15個知青中是最好的一個。村里最累的活是農閑時節(jié)建大壩和修梯田,每次都要從秋收后的農歷九月忙到來年二月。最忙時,要從清晨干到深夜,每人一把手電、一盞馬燈。年輕的習近平擅長推土,跑得最快,推得最多。與習近平一起勞動過的許多村民都夸習近平干活肯吃苦,臟活重活苦活搶著干,從不耍奸溜滑。1973年,村里決定打一口水井,習近平帶頭跳下水井挖稀泥。在村里建大壩的時候,為了清理大壩里的冰渣、夯實地基,習近平脫了鞋襪,把褲子挽到半腿上,帶頭跳進刺骨的冰碴中。看到習近平這個舉動,十幾個村民也跟著跳了進去。村民們至今還清晰地記著,習近平站在冰水里腿已凍得毫無知覺的樣子。
梁家河的村民講,從北京來的知青中,習近平帶的箱子最大,裝的東西最重。箱子大和重,不是因為帶的生活用品多,而是書籍多。每天出山勞動,他不光扛著農具,還要帶著書;勞動間隙,別人休息,他卻看書。每天晚上,他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往往要讀上半宿才肯睡覺。在7年的插隊生涯中,習近平讀了不少書。村里誰家滾碾子、推磨,或者干其他家務活,只要習近平遇上,便會主動走上前,搭上一把手。
由于習近平插隊勞動表現(xiàn)好,在村支書梁玉明的幫助下,1972年6月,習近平入了團。之后又于1974年元月,在梁玉明等人的介紹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梁玉明發(fā)現(xiàn)習近平是個好后生、好苗苗,便提議和推薦習近平接替他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得到社員們的一致?lián)碜o和贊同。
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后的習近平,處事公道,公私分明。村里誰勞動表現(xiàn)好,他就看重誰;不好的,就批評教育;拍馬屁絕對不行。他性子直,不管你是誰,不講臉面,不留情,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怕得罪人。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帶頭建了4座大壩?,F(xiàn)在連同后來治溝造地,已形成了14座、300多畝的連環(huán)壩系,成為土不下、泥不出口的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園。二是修了沼氣池。1974年,習近平從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沼氣辦得好,便自籌路費,前往考察學習,回村后修建了第一口沼氣池,獲得成功。之后進行大面積推廣,用于做飯、點燈,極大地減輕了群眾負擔。次年8月(1975年8月)省里在梁家河村召開了現(xiàn)場會,習近平介紹了經(jīng)驗,受到與會者的一致好評。三是種蔬菜,為村民改善生活。此前,村里除了洋芋,吃的菜很少,即使吃菜,吃的也是腌酸菜。習近平就買來菜籽,在6畝河灘地上種了辣椒、西紅柿、豆角、香菜、茄子等,使村民能夠在夏秋季節(jié)吃上新鮮的蔬菜。四是為村民建起了磨坊、裁縫鋪、鐵業(yè)社、代銷店等,一些日用品、勞動工具就不需要跑到鎮(zhèn)上甚至縣城去購買和加工了,實現(xiàn)自給自足,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活。五是挖了一口水井,使村民吃上了干凈衛(wèi)生、清冽甘甜的泉水。
從1972年開始,村里的知青就陸續(xù)以招工等形式回了城。只有習近平不愿放下手中未完的事業(yè),其實更重要的是舍不得離開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幾次放棄回城的機會。直到1975年10月,習近平經(jīng)過層層推薦選拔到清華大學上學,這才最后一個離開梁家河。臨走時,習近平最后召開了一次村干部會議。石春陽至今還記得,會上,習近平囑托大家:“今后不管誰當領導,都要為群眾服務,一碗水端平?!?/span>
1975年10月7日上午,習近平就要正式離開梁家河村回北京上學了。他推開門,眼前的情景使他驚呆了:院子里站滿了黑壓壓一群人。原來,鄉(xiāng)親們得知他要走,便自發(fā)地前來送別。有的送的是筆記本,里邊寫著祝福的話;有的送的是豆子、小米、南瓜、紅棗、雞蛋等,以表心意。當時,習近平哭了,許多村民也哭了。鄉(xiāng)親們送了一程又一程,久久不愿道別。習近平也邁不動步子了,他哽咽著對老支書梁玉明說:“我不回北京讀書了,一輩子也不離開梁家河,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勞動生活!”習近平的不舍決定,梁玉明及其鄉(xiāng)親們豈能答應?最后在梁玉明、梁玉錦、張衛(wèi)龐、石春陽、鞏振福、呂侯生等13名社員的陪伴下,習近平邊哭邊揮手說:“我還會回來看你們的?!边@才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鄉(xiāng)親們,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梁家河,趕往延川縣城。當晚他們住進了在縣百貨公司當炊事員的梁家河村人呂能勝家。大家坐在一盤土炕上聊天,聊村里的事情,談梁家河未來的發(fā)展,徹夜未眠。第二天早飯后,大伙共同湊了五塊五毛錢,在縣城唯一的照相館集體合影留念。老支書梁玉明又坐大卡車把習近平送到了延安。之后習近平才獨自輾轉到西安,回到北京。
“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绷暯斤柡钋榈剡@樣講。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后,仍然牽掛著梁家河村及其父老鄉(xiāng)親們;梁家河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也時刻惦記著習近平。他們相互保持著聯(lián)系,互通信息,往來不斷,彼此的友情與日俱增。他曾4次復信向梁家河村父老鄉(xiāng)親問好,勉勵村“兩委會”及父老鄉(xiāng)親們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好的家園。梁家河村的梁玉明、石春陽、石治山、梁玉錦等也先后到習近平工作過的福建、浙江等地看望他,受到習近平的熱情款待。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回到了梁家河村,從村口到村里,總書記同鄉(xiāng)親們一起走著。到了村委會,等候在這里的鄉(xiāng)親們見到總書記來了,熱烈鼓掌。村委會的小院被圍得水泄不通。老人、青年、孩子,爭著同總書記握手。不少當年在一起共同勞動、生活的鄉(xiāng)親,習近平一眼就認出了,親切叫著他們的名字,問候他們的家人。并同梁家河村的鄉(xiāng)親們合影留念。習近平發(fā)表了深情的感言。他說,今天能夠回來看一看,心情很激動,看到大家感到很親切。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里一呆就是7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來到梁家河,穿梭于總書記住過的每一座院落,凝視村史館和窯洞中懸掛著的那一幅幅珍貴的照片、陳列著的一件件農具,傾聽講解員的講解和村人們的介紹,撫摸總書記睡過的土炕、床鋪,用過的馬燈、水壺、煤油燈,你一定會心潮起伏,感慨萬端,一定會涌現(xiàn)親切、溫暖和崇敬之情?!?span style="font-family: 方正仿宋_GBK;">
一個不滿16歲的少年,遠離熟悉的大城市,遠離溫暖的家庭,遠離父母,來到這偏遠落后、信息閉塞的梁家河,經(jīng)受勞動鍛煉,而且一待就是7年,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堅強的毅力呀!我們黨我們國家有習近平這樣的領導人掌舵、導航和引領,是黨之大幸,民族之大幸,國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
2018年,梁家河被中國僑聯(lián)確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